
一、AI落地:理想是诗和远方,现实是柴米油盐
随着AI能力广泛渗透至各垂直行业,各类低代码平台层出不穷,应用开发门槛大幅降低——普通用户甚至能在两小时内零代码开发出一款AI应用。一时间,AI应用似乎真要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然而现实却如业内流传的那句话:“AI应用,一周出DEMO,半年上不了线”。当我们真正俯身审视这些快餐式开发的AI应用,便会发现:PPT演示亮点纷呈,一到现场却问题频出。
以AI隐患识别为例,自多模态识别技术发布以来,这成为最常被提及的应用场景之一。无论是供应商、企业,甚至个人爱好者,都能在几分钟内搭建一个AI隐患识别应用。但若将其置于真实化工场景中测试,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:
・识别泄漏、环境脏乱、设备腐蚀等“新手村”级别问题,易如反掌;
・但面对稍具化工特征的典型场景——如管道标识、液位计/压力表、安全标识、临时接线、阀门问题、静电跨接、接线箱等,通用模型几乎“全军覆没”;
・所引用的标准或法规,也常为AI“信口开河”编造。
这正是业内常说的“40分到70分的鸿沟”。要让AI真正落地,唯有踏实解决这些看似“低端”却至关重要的工程问题——也就是“柴米油盐”般的现实挑战。
二、”用真金白银”投票,AI+化工模式获验证
“口说无凭,落地为证”。再先进的技术,最终要经得起市场检验。近期,工智道陆续与多家化工企业达成AI项目落地合同。这并非简单的“技术试验”,而是企业将工智道AI能力深度融入电子作业票、隐患管理等核心业务模块,真正让AI从“辅助工具”升级为“业务刚需”。
“客户愿意真金白银投入,甚至将核
心业务与AI绑定,这是对我们技术最大的认可。”工智道AI技术负责人表示,“这不仅验证了AI在化工安全领域的可行性,更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:智能化升级已不是‘选择题’,而是‘必答题’。”

三、 场景进化:识别更准确,法规不“幻觉”
如果说项目落地是”市场认可”,那么技术迭代就是”持续竞争力”的基石。工智道近期针对“AI隐患识别”这一基础而关键的场景,进行了一轮深度优化,其中两大功能升级尤为值得关注:
01图识隐患:从”能看图说话”到”能说到点子上”
对于上面说的隐患识别不准的问题,影响真实场景识别率的因素很多:
・图片本身质量差,主体问题不突出;
・典型隐患问题不敏感,难以聚焦;
・不认识特定设备或仪表,无法发现问题;
・识别标准错位,误用其他场景逻辑。
针对这些问题,工智道通过智能体模式优化、任务提示链分解、典型数据强化训练等多种方式,大幅度提升了识别准确性,新版本图识隐患的一次识别准确率较上一版本提升40%。从“看图说话”的花拳绣腿,进阶为“说到点子上”的精准判断。
02 法规智能推荐:从”凭感觉”到”有依据”
“之前一些免费AI给的排查依据和法规条款‘幻觉’严重,看似头头是道,一查标准原文,根本没有这条。”某合作企业安全员反馈。
针对这一痛点,新版本AI排查依据功能深度接入行业知识库:
・整理超10000条法律法规数据,结合化工企业常用排查内容,梳理出数百条高匹配度法规标准,构建共用数据库;
・建立隐患排查专用向量数据库,采用数据库检索方式输出依据,杜绝AI“编造”;
・接入企业自有管理规范与内部规定。
一线反馈显示,相关法规匹配度大幅提升,且100%与原文一致,用户不再担心被AI“幻觉”误导,使用更踏实、更信赖。
以下是一些实际场景测试对比结果:

四、持续优化:永远IN-ROAD
虽然上面的结果对比“素人”AI已经有了很显著的提升,但是对于隐患管理场景,我们和用户都有更高的期望:
・能不能进一步提高特殊疑难场景的识别率,更多地提出人没有发现的问题?
・能不能与机器人巡检融合,代替人发现更多的问题?
・能不能让流程更智能流畅,例如适配团队检查“人在现场查,系统来识别,自动去跟进”?
・……
现在的优化,只是开始,工智道会持续建立业务融合+数据积累+价值应用(AI)的大循环,让AI真正融入每一个现场业务每一项业务流程的血脉中。
写在最后:AI不是”颠覆者”,而是”业务第12人”
从项目落地到技术迭代,工智道的每一步,都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:AI如何真正”懂化工、助业务”?AI不是用”炫酷技术”替代人工,把业务团队看做是一支球队,AI就是业务团队的”第12人”,正如某合作企业安全总监所说:”过去我们靠人查、靠人带、人盯人,现在AI帮我们看、帮我们想、帮我们发现不足,让我们‘人+智能’双保险。”未来,工智道还将在更多的化工行业场景持续深耕。我们相信:当AI真正”扎根”化工场景,行业的安全边界,将被不断拓宽。










